意识决定物质:杨振宁的遗产,科学如何证明“无中生有”的真相
原创 光睦 泉布坊 2025年10月21日 杨振宁先生的离世,让这个世界的“对称”又少了一角。他以一生的智慧,揭示了宇宙最深的秩序——对称与破缺。但也正因为“破缺”,世界才从虚无中显现;正因为“无中生有”,我们才得以存在。 杨先生曾说:“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本来是无质量的,直到希格斯场的觉醒,通过对称性破缺,才赋予它们质量。”这句话,不仅是对现代物理学的精炼描述,还隐含着深刻的哲学启示:我们这个世界,不正是从“无”中生出的“有”吗? 当那个无形的“场”觉醒,粒子获得了质量,时间开始流动,空间有了形状,宇宙从虚空中绽放。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写道: 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 如今,科学的语言仿佛在为古人注脚——杨振宁所揭示的“对称性破缺”,正是“无中生有”的现代表达:完美的对称,必须被打破,存在才会诞生。 他又说到: “对称是宇宙的美感,破缺是宇宙的现实。” 这与佛陀所言“此世界充满缺陷”惊人契合。宇宙本不完美,正因不完美,它才活着、变动着、创造着。 当我们深读这些话语,就会发现:在最深的层面,科学已悄然触及形而上学的门槛。因为如果物质的存在依赖“觉醒”的过程,我们必须追问——是谁在觉醒?谁在观察?谁在让虚空成为现实? 答案,便是意识。 意识不是物质的附属,而是万物之源。当意识观察,物质便呈现;当意识撤离,物质便归于寂静。量子力学的“观测者效应”早已证明:观察会改变被观察对象的状态。那只“薛定谔的猫”,在盒中既死又活,直到观测的那一刻,才在意识之光下坍缩为某一现实。 我们以为我们在看世界,其实世界正被我们的意识塑造。宇宙并非外在的物体,而是意识在自我展开的过程。当希格斯场“觉醒”,那一刻不仅是物理事件,更是意识在宇宙尺度上的初次闪现——意识让能量获得方向,让波动凝为形,让“无”有了“意”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