胜败不止于表面
原创 光睦 泉布坊 2025年09月27日 胜败之论,从来不止于表面。“成王败寇”常被人挂在嘴边,仿佛历史只承认胜者为王、败者为寇。但真相果真如此吗?为什么有些人看似败了,实际上却胜了?有些人表面胜利,实则一败涂地?这并不是心理安慰,更不是“酸葡萄心态”,而是实有其事。 耶稣就是最著名的例子。他在被钉十字架前,多次向天父祷告:一定要如此吗?非得如此不可吗?我们不得而知天父如何回应,但结果已经写入《圣经》,并被历史与考古印证——耶稣确实死于十字架。肉体虽毁灭,但“复活”的是他的精神与信仰力量,并启蒙了整个西方现代文明。表面看,他是失败者;实际上,他才是胜利者,他改变了历史的进程。这正说明:成败的评判,不应只看眼前的表象,而要看长远的价值。 有人会说,人死如灯灭,死了便什么都没有了,耶稣死了,他后面的事又与他何关呢?从一世的角度,这话成立。但若承认灵魂不灭、或承认轮回,则另当别论。现代科学也提供了一个思路:万物皆以波、以能量的形式存在。能量不会消失,只会转化。木柴燃尽,化为光与热,能量散布虚空,将来或聚为木柴,或凝为他物。生灭循环,绵延不息。那么,人死后能量如何转化?耶稣的死亡,是不是如《圣经》所说,复活后归于天父,他的能量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?这仍是一个有待探索的科学与信仰交汇点。 总而言之,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。因为世界是活的,时时刻刻都在流转和更新,所以它“测不准”。测不准不是缺陷,而是生命力的体现。进一步说,测不准也说明了心的无穷力量。意识与世界相互作用,心念一动,就能改变未来的走向。没有任何预测能百分之百准确,因为人心本身就能创造新的可能。学预测,归根到底,是为了认识世界、认识心,而不是把人生当成投机场所。 科学告诉我们,世间万物皆以波的形式存在。这是否已经非常接近佛家所谓的“空”?若不断放大观察,连“波”或许也不可得。再譬如“触摸”,从微观角度看,手与物体之间始终隔着间隙,所谓接触,不过是能量作用与心的感知。于是知道“接触”也是空的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