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为什么要听老师的

 原创 光睦 泉布坊 2025 年07月25日

       许多初学佛法的人,开口第一句话往往是:“请问,我该读哪部经?”

       若你回答:“《金刚经》。”

       对方便立刻问:“那《心经》行不行?”

       “《阿弥陀经》可以吗?”

       “我其实更喜欢《地藏经》。”

       看似是来请益,其实心中早已有了答案,只是在寻求一种印证。嘴里说“请师父指点”,心里却在等你说出自己早已想听的那句。这是学佛路上最常见的误区:看似请益,实则挑选,挑老师说话的方向,也挑经典的缘分。

       必须明白的是:既名为“经典”,皆为如来说法,必有不可思议功德,岂有哪一部“不可读”?但问题不在经典,而在人。佛经虽平等,人心却有根器、因缘、业力之分。修行之所以要依止善知识,正因个人眼界有限,不知何处下手、何处最契合自己、何处是当务之急。古人说:“未遇明师,妄修妄动。”一念之差,或走偏路,或耗时日,事倍功半,最后疲惫而退。

      《华严经》中说:“犹如暗中宝,无灯不可见,佛法无人说,虽智不能了。 ”

       意思是说,就像黑夜中无灯,有宝也看不见,佛法没有人给你讲解,虽然人很聪明但靠自己没办法彻底领悟。

        就像你信心满满读《楞严经》,但看了几页就疑云丛生;转去读《净土三经》,又觉得“好像太浅”;再换回《心经》,又生起“是不是太短了”的妄念。这个过程,如果没有老师点拨,读经典就成了“逛菜市场”,东拣西挑,既无系统也难相应。

         《涅槃经》有段比喻,发人深省:

“譬如老少病苦之人,离于善径,行于险路,路险涩难,多受苦恼;更有异人见之怜愍,即便示以平坦好道。”

       老者,喻烦恼深重;少者,喻法身未长;病者,喻未脱生死;而“险路”,正是六道轮回、二十五有。若无异人指路,步步皆是深坑。

       初学者常犯的一个错,就是高估了自己的理解力与定力,低估了法门的深远与魔障的隐蔽。他们以为选经典如选书看,只要“喜欢”,就可读下去。但佛门讲“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”,若没有得法之境、得力之师、得信之心,再好的经典也只是“文字般若”,起不了“实相般若”的作用。

       再说一个真实的故事——《高僧传》中记载唐代高僧道宣律师,道宣律师十六岁落发出家,先后跟随日严寺智頵律师、大禅定寺智首律师学律,依止智首律师受具足戒,潜心钻研律法,精进修持。后隐居于终南山仿掌谷(长安之南),营建白泉寺,研究弘宣《四分律》。若无当年师承之力,岂有后来弘律之功?这正是所谓“得人引路,胜读十年书”。

       所以,我们初学修行,即便只是一些看似简单的“读哪部经”、“持哪部咒”、“每日念几遍”,都不妨先听老师一言。不是迷信老师,而是敬重因缘——敬的是你有幸遇见一位真正在修行的人,而他愿意告诉你,他是怎么走过来的。

        修行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。独修,如闭门造车,能不能走远,全凭造化;依师,如登高借梯,有倚有托,才能步步扎实。

          共勉!


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戊辰月运(戊辰流月简评)

乙巳岁运管窥

乙丑月运(乙丑流月简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