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月启示:出世法不可滥用于世间
原创 光睦 泉布坊 2025年08月23日
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一,闰六月终于过去,“鬼月”随之而来。按照民间传统,这一天“鬼门初开”,阴间的亡魂得以返回人间,接受供奉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,更是祭祖与普渡孤魂的时节。农历七月之所以被称为“鬼月”,正是道教、佛教与民间信仰交织融合的结果。
在这样的日子里,更让我想到“出世法”与“世间法”的关系。
流年老师曾说过:
“世间的人事,往往是因缘的产物。身处其中的人,固然难得真面目,而置身于外的人,亦何曾不是隔墙想当然尔?更有一等人,喜欢用出世间的道理用于世间,以为自己已得道成佛,口颂经文,行于六道,真是可悲可叹!”
这话如清风拂面,却带一丝凉意。现实中,太多人借佛理、禅理之名,来粉饰懒惰与逃避,甚至为不负责任找借口。殊不知,出世间法本为修心,而世间法才是做人立身的根本。若混淆不清,不仅误己,更会误导他人。
---
滥用“出世法”的常见现象
1. “一切皆空”当借口
借“空性”之名逃避债务,拒绝履行法律责任,甚至轻率对待生命。这不是佛法,而是自私。
2. “无常”拒绝努力
有人说世事无常、人生如梦,于是放弃工作,不再规划未来。殊不知,正因无常,更要把握当下,精进向前。
3. “慈悲”纵容犯罪
反对一切刑罚,以为那就是慈悲,结果却助长罪恶。真正的慈悲,应是用智慧防止更多伤害。
4. “无我”粉饰欺诈
做生意坑蒙拐骗,却说“无我”,好像不必担责。这与佛理完全背道而驰。
5. “缘起”推卸过错
有人犯错,却说“一切缘起”,仿佛不是自己的责任。其实,正因为“缘起”,才更应谨慎修德,避免造恶因。
6. “随缘”掩饰懦弱
随缘,本是安然面对不确定。但有人却用它回避担当,不敢选择,也不愿承担。
7. “忍辱”忍受虐待
有人遭受家庭暴力,却说要修“忍辱”,不敢求助。佛陀教人忍辱,不是纵容长期伤害。
8. “当下即是”推脱责任
有人只讲“活在当下”,不愿长期规划。殊不知,当下与未来本是一体,不规划当下,何来更好未来?
9. “因果”当宿命论
有人把因果理解为宿命,遇到问题便说“前世注定”。其实,因果的真义在于此刻种因、未来得果,重在自我改善。
10. “放下”成了放弃
放下烦恼,放下执着,放下妄念,原本是为了减轻内心的负担,抛开无谓的执着。但有些人却把“放下”理解成对一切人、事、物都置之不理。真正的智慧不是逃避,而是“尽人事,知天命”——这是我们应当奉行的世间法。
11. “平等”抹杀差异
佛法讲“佛观众生平等”,强调一切众生皆具成佛的可能,与佛无别。但有人曲解为“凡事一概相同”,于是无视差异,不分是非。真正的平等,是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,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尊严,而不是混淆黑白、模糊善恶。
12. “清净”变成逃避
修行讲“心地清净”,原本是指在红尘中保持一颗明净之心,不被贪嗔痴染污。可有人却把“清净”理解成与世隔绝,逃避社会与责任,不工作、不交往,甚至以“不染尘缘”为名,推卸世间义务。真正的“清净”,不是远离尘世,而是在尘世中修心,在人群中行道。
---
回到世间,脚踏实地
鬼月的文化意义在于敬畏因果、慎终追远,也在于普渡孤魂的慈悲。它提醒我们:修行并非口头的“空”“无常”,而是落实在日常生活里的善行。
偿还债务,是因果;
孝养父母,是慈悲;
坚守文明,是正道。
佛陀早已说过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” 这是最简单、也最根本的修行。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