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巍想谈严肃,你却只想八卦
原创 光睦 泉布坊 2025年09月07日
最近刷到一段视频,“流浪大师”沈巍被人围住问话。
提问者的问题很奇怪:“法国男人在街头随地小便,你怎么看?”
沈巍的回答已经算是仁至义尽,他尽力把话题引到自己熟悉的“垃圾”议题上去:垃圾可以选择不产生、不乱丢,这才是真正能改善的文明行为。可惜,对方却一味纠缠在“猥琐”与否上。最后,沈巍只得无奈地怼了一句:“我都跟你讲不清楚了。”
这段视频让我心里发紧。沈巍在街头多年,靠阅读与思考撑起了不一样的灵魂,他本该得到的是有价值的提问,而不是被观众引导着去当一个廉价的“批评机器”。
我们中国人有一个很容易陷进去的心理,就是喜欢“比烂”。看见外国某些不文明行为,就急着拉来对比,心里好像立刻舒坦了:原来他们也这样,我们也没那么差。可问题是,这种优越感虚得很。它既不能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,也不能让社会进步。说白了,只是一种通过贬低别人而获得的廉价安慰。当下不少的围观者,对沈巍提问时也是一样的姿态,就像汉文帝对贾谊那样,“可怜夜半虚前席,不问苍生问鬼神”——错过了真正可以学习和成长的机会,沉迷在无意义的比较中。
沈巍真正执着的,其实是垃圾和浪费的问题。他坚持垃圾分类,不是因为生活困顿,而是因为不愿意看见浪费;他翻找垃圾桶,只是为了把还能用的东西重新利用;他反复强调,垃圾分类是社会责任,是节俭和环保的象征。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,背后却是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缩影。相比之下,法国人撒尿、英国人吃生肉,那又有什么关系呢?观众若真有心,不如多问问:我们自己如何少制造垃圾?如何做到不浪费?如何让环保从个人习惯变成社会共识?我想,这才是沈巍多年坚守的意义所在。
“大师”其实挺难的。他面对的是无数夹杂着好奇、猎奇、甚至恶意的提问;面对的是一群又一群自以为聪明、实则茫然的人。长期被消耗,换谁都不堪重负。
有人说:他不如闭嘴,不如隐居。但走到今天,他已经“身不由己”。粉丝成千上万,走到哪儿都有镜头。他不可能不再开口,不可能真正隐身。即便他归隐一座山,那座山也会因他而不得安宁。所以,他只能勉为其难地多说几句,尽力点拨,虽然他自己也清楚,这些话现在并不能改变什么,或许在遥远的将来,有人还能想起他的话,那才是他这些话起作用的时候。
我深深的同情沈巍,也更希望他的“粉丝们”珍惜眼前,珍惜还能向沈巍提问的机会,这才是对他最好的尊重。
评论
发表评论